
毛澤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38年10月14日,我黨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那么,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呢?毛澤東為什么要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革命具有怎樣的影響?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召開。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召開
在報告中,他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毛澤東說:“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毛澤東所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他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實現中國化的前提,離開這個前提,所謂的“中國化”就會走入歧途。同時,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 。

1938年9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與會代表合影。來源: 延安革命紀念館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人就注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法。比如:
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黨的三大提出國共合作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的主張;
1925年黨的四大提出工農聯盟問題,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規定;
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實踐和探索,但是,這時我們黨還處在幼年時期,對中國革命規律的重大問題認識和把握還不夠深入,缺乏應對復雜環境的政治經驗,沒有形成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完整理論和策略。所以,當1927年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后叛變革命,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革命形勢驟然逆轉之際,黨對如何在嚴峻局面下把革命堅持下去存在著諸多分歧和爭論。
當時,斯大林領導的共產國際極力主張城市武裝暴動。大革命失敗后為挽救中國革命,我黨發動了一系列以攻打城市為目標的武裝起義,但很快都失敗了。這充分表明:“城市中心論”在中國行不通。要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在中國革命的前期實踐中,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方法,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和方法,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態度和方法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作語錄,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引出結論的歷史背景和過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生搬硬套把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
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首先舉起“反對本本主義”的旗幟,開展對教條主義的斗爭。早在1930年,針對黨內存在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的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傾向,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并初步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1961年3月11日毛澤東修改的《關于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
1937年7月和8月,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作了以《實踐論》和《矛盾論》為題的著名演講,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論證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關系,強調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毛澤東指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從中國特殊的國情出發結合中國革命的經驗,概括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原則,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特點。《實踐論》和《矛盾論》的發表,有力地批判了黨內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錯誤,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同時,表明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達到了完全自覺的高度。

《實踐論》與《矛盾論》保存本 來源:毛澤東紀念館
經過延安整風,在黨內樹立起了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為“馬克思中國化”確定了原則和方向,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編輯:陳一琛

主管|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
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值班編輯:周帥
郵??箱:gfdxwx@163.com
